在大同村和太石村个人配资炒股,车辆停放整齐,党员服务驿站坐落于街道边,口袋公园里居民悠然散步……杂乱无章的城中村变了。同时,随着网格化管理的完备,东涌的基层治理更加精细化,一项项居民“急难愁盼”的民生实事得以迅速反映,得到高效解决。
居民生活环境改善了,生活质量提升了,困难更容易解决了,心愿更容易实现了。东涌镇取得的显著成效与突破背后,是坚持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常态工作。对这里的居民而言,家乡悄然发生的转变,正提升着他们的获得感、幸福感、安全感。
●南方日报记者王一晴
红色引领,城中村焕发新颜
中午时分,在太石文化广场上,少年们在崭新的篮球场上挥汗如雨;一旁的长者饭堂刚开张,价低质优的饭菜成为太石村不少长者的选择;在党员服务驿站中,身着红色马甲的党员志愿者解答着外来务工人员的困惑……
太石这一城中村正在发生转变。
南沙大道、市南路、市灵路、市鱼路横贯整个太石村,优越的地理位置吸引了大量外来务工人员。
面对两万多的人口和大量的外来者,太石如何应对基层治理?
在情况复杂的城中村,摸清底数是治理和服务的基础。
在太石村,建立起了23个网格党支部,131个党员责任区。同时签订了楼栋长协议书536份,让党员进驻楼栋,担起管理职责。借助党员力量,“人、屋、车、场、网”底数台账清晰了然。
在村民家门口,安装的信息牌上党员姓名、联系电话一目了然,党员联户制度得到落实,创造了群众随时“吹哨”,党员主动“报到”的安心局面。
城中村治理的“一池春水”被激活,关键得益于党建引领城中村治理工作凝聚起的“红色力量”。
对东涌镇的另一个城中村——大同村而言,红联共建是其面貌焕然一新的重要抓手。
一套覆盖全村的“3D数据管理平台”,成为基层治理的得力助手。通过监控摄像头、智能门禁、门闸在大同的全面铺开,信息被采集录入,大同村的实时情况一目了然……
这套助力基层治理实现智能化和精准化的平台,正是大同村与广州规划院进行红联共建的成果。
东涌镇派驻大同村第一书记邓堃垫介绍,大同村还与东涌镇建设办进行了红联共建,在建设办的帮助下,大同村中光明路的招牌整治已经完成,岭南水乡瓦棚式的招牌取代了昔日存在安全隐患的悬挂招牌,汉峰路的人车分流工程也正有序推进……
环境的改善不仅是“表面功夫”,增强的更是人民的获得感、幸福感、安全感。从村民服务,到环境优化,东涌镇的城中村治理在红色牵引下,汇聚多方合力,实现了共治共享共融。
不留死角,网格助力基层治理
走进东涌镇综合保障中心的网格管理室,紧贴墙面的一张偌大蓝色屏幕上,显示着东涌镇的地图和细密的网格。在控制大屏的显示器上,只需要把鼠标放在相应的网格上,网格编号、网格员数量、上报事件数便一目了然。
目前,网格化管理工作已在东涌全面铺开。由东涌镇作为1个大网格,划分8个片区为中网格,24个村(社区)为小网格。一套“1+8+24+145”的网格管理架构为东涌镇的基层治理,尤其是城中村治理提供了切实可行、高效便利的方案。
全镇覆盖的网格细化后,管理职责如何对号入座?
东涌镇按照“1个专业网格=N个综合网格”的要求,以24个村居小网格为单位成立专业网格,整合执法类、治理类、服务类三大类协管队伍入格。在此基础上,再细分标准综合网格145个,按照“一格一员”标准配置专职网格员。
网格管理室的大屏上,除了地图,网格员信息和事件列表也陈列其上。市容秩序、环境卫生、消防安全……条分缕析的事件分类里,是网格员在日常巡查中上报的事件,轻轻一点,便能看到从录入事件,到事件分拨、事件处理、事件反馈,和事件结案的全过程。
多部门协同,顺畅的沟通是解决网格事件的关键。
为此,东涌镇建立了“部门处理网格事件沟通微信群”,每个相关职能部门都有一名联络员专门跟进事件处理进展。对每周、每月网格事件办结情况的督促,加快了各部门的工作进度。
由此,通过党建引领赋能网格化治理个人配资炒股,东涌镇构建起了“全覆盖、无盲区”的治理体系。一个层次清晰、权责分明的网格化服务管理体系,正在东涌的基层治理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。